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是时代的基本主题。而高质量发展,总要找到一个抓手。不过我发现,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将“高质量发展”与“减负”放到了一起。
我以为,以“减负”为抓手,只触及到了教育发展的表面问题。这些年来,国家要求学校给学生缩短学习时间、限制作业时间、减少考试次数和校外补课的行政命令已经很多了,但是都没有切中要害,导致“越减负担越重”。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明晰“减负”的关键,就可能会在老路上打转转,谈不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减负”的原因,是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那么“学业负担过重”的根源和本质是什么呢?
“学业负担过重”的文化根源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像几十年附着在中国教育肌体上的“癌细胞”,根深蒂固。这一问题,当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
人的选择是文化与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传统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充塞着经验主义,缺乏实证研究和科学理解,直接影响着当下社会的教育观。从学生学业负担的角度看,传统文化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我们把学习过程的刻苦勤奋,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升到道德高度。传统文化有很多励志故事,“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囊萤映雪”“凿壁借光”……不胜枚举。尽管宰予是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却因为他懒惰而痛斥其“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一个人即使很聪明,但是不勤奋,就不符合道德要求。
然而勤奋并不必然带来更多收益。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学习要产生效果,离不开反复练习,前提是尊重规律,比如知识记忆的客观规律,这是传统教育所欠缺的。
二是我们传统文化对学习的理解,偏重于功利化和实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忽视了学习的超越性,导致学习的意义感丧失,让人把学习中的痛苦、焦虑合理化。
东西方都很重视青少年学习,稍有区别的是,东方强调“学以致用”,西方强调“学以致知”。东方人鼓励学生要好好学习,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他们往往无法理解,这世上还有一些非功利的学习。学了不能折现,还有必要学吗?
而西方“学以致知”的观念则认为:学习知识,要把探究真理和事物本源作为核心目的,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去尝试和寻找学习的意义。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存在的意义感,人能够省察自己的生活。如果意义感丧失,也就把学习应有的属性降低了。国内的高三毕业生,几乎都有一个“狂欢仪式”,高考结束后一起把课本撕得粉碎——背后的根源在于,我们把学习当做了一个阶段目标,对学习的意义感丧失。
三是我们往往看重学习的外在目的,对学习本身避而不谈。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至今,学习被当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核心途径。这种观念虽然也能激发学习动力,却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在这种观念下,家长、学校都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重名校、重学历、唯文凭、唯学历,把孩子的学习看成家族和长辈的面子问题。经常会有家长对孩子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还不好好学习”。然而,家长的付出和孩子的学习,并不直接相关。
“学业负担过重”的内在本质
“学业负担过重”的本质是什么?是我们对教育理解的短视化、片面化、简单化。
短视化——是把升入好大学当做学生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忽视终身发展所需的学习能力和基本价值;
片面化——是把人的发展,局限在学业成绩的单一维度,忽视对人的信念、价值、道德、人格、健康等必备品格的培养;
简单化——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理解为投入产出的结果。时间上高投入,方法上重复性,忽视了影响学习因素的复杂性、学习规律的多变性以及学习策略的高阶性。
在教学层面上,“学业负担过重”,还表现为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学习处于低层次,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极度枯燥和乏味,而不是什么“学习强度”和“学习时间”的问题。
同时,我们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压力可能不是来自学习。
经常有媒体曝出一些学生因厌学或学业失败自杀的消息,每次人们都会声讨、痛斥现在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生命力、创造力,掀起一波“减负”的热浪狂潮。
面对这些极端现象,为教育辩护显得很无力,但是我们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就会发现,出现这些问题,学业可能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期待过高,对学习阶段性困难认识不足等,而这些问题,不会因为减轻了学习负担,就自动消除。
此外,学生学习的很多表象,也会导致我们对“学业负担”的错误判断。
有些孩子学习很勤奋很努力,但是成绩平平,很可能是他做出努力学习的假象,赢得父母或老师的同情和肯定,掩盖了他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当、习惯不良的问题;
有些孩子学习上懒惰,但这并不是他的天性,可能是情绪抑郁,也可能是缺乏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感,或者是习得性无助感导致的。如果把学生的种种问题,都归结为“学业负担过重”,是以偏概全。
所以,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勇敢面对主要矛盾,解决“创新能力不适应”的问题。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回到原点,去看清楚“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
是大脑不断被重塑的过程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大脑不断被塑造的过程,涉及人的认知、思维、记忆等心理问题,涉及人的情感、意志、道德发展问题,还有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家庭背景等因素,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
如果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分析,学习又分为认知、情感、动手等领域,具体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六个水平的学习,而识记、理解知识只是学习的初级水平,需要反复训练,可能很机械,但是必须经历。高阶的学习,很难用时间衡量,学习时间长是不是学业负担,也很难判断。规定作业时间对小学生可能是一种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但是对中学生则如隔靴搔痒。
同时,从元认知的角度,我们必须告诉孩子一些学习的真相——
人并不天生喜欢学习,学习是对人的天性的挑战。学习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学习中的失败是正常的,学习的过程就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同时,有成效的学习一定是有难度的,越轻松的学习效果越差。面对学业成绩差的孩子,教师和家长是否了解他们学习障碍的深层原因,是不是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因素,还是注意力缺陷、阅读障碍或写作障碍,还是把本应建立的内部动机,变成了奖励、分数等外部动机的失效等等。研究发现,有的学生学习以成绩为目标,有的以学习为目标,前一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后一种则是为了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思考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做系统思考。
-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理性的育人观
今天,学生的学习体验差,家长产生各种教育的焦虑,学校和教师有来自教学业绩的压力,大家面临这一系列焦灼,其实都来源于理性不足。
一是家长的理性不足。家长是超感性的动物,他们在情感上接受不了孩子的学业失败,接受不了孩子无缘上名校,接受不了孩子上职业高中,而不是从理性出发,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的焦虑,会进一步导致与孩子产生对立、分歧甚至冲突,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意义感,甚至丧失了尊严感。
二是学校的理性不足。比如阶段性的测验是不是有利于学习,反复训练是否有利于对知识的长期记忆,作业的价值和形式应该如何体现,学习指导中是不是解决了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的问题,以及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究竟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总之,家长和学校对待学生的学习,从认识到行为都表现出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对学习科学的严重匮乏,漠视学习的真相。这些常见的困惑与瓶颈,都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理性的姿势去面对,这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评价的高质量
在学生学业的评价中简单化、单一化的考试评价,也是低层次的教学。如何运用好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需要建立一套评价系统。
比如,用结果评价解决学生学习中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达标问题;用过程评价指导学生学习中的策略与方法问题;用增值评价判断学生的心智结构和能力成长结构;用综合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然而,现在学校的教学评价,基本上是以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一排了之,基本上没有发挥好评价结果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进行诊断、激励和改进的功能,这当然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
几十年来,我们对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天天喊打,不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还让学校、教师和家长越来越无所适从,越来越焦虑。其根源在于,仅仅从教育的低层次、表象化的症结中寻求出路,而没有用科学和理性去触及学业负担的根源,自然收效甚微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今,我们已经进入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就需要我们从更高的境界、更深的层次和更优的方法,去面对学生的学习。我们应该主动抛弃“减负”这一片面的提法,抛弃这个伪命题,用优化学习、完整学习等改进学生的学业状态。
本文章中的图片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嫌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