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尽管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涌入教室,但教师依然是教室的中心。中小学校长最头疼的,也依然是“教师”的问题。
学校投入人力物力,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以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然而往往事倍功半——多轮场次的培训、研训下来,新教师还是没法进入状态,老教师还是没法走出状态,或者学非所用,学而不用。
我们究竟该如何培养教师呢?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综合组专家赵明仁认为,全球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已经呈现出四个典型特征:
1. 聚焦需求:专业发展活动内容,基于教师先前的知识,有效的学习是教师对已有知识结构的丰富、改组和重构。
2. 参与性:让教师主动实践新理念、运用新知识,通过反思去内化,把公共理念和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学习理念和知识。
3. 连续性:教师信念、情感、身份认同的深层改变是艰难的。有效专业发展活动应该提供后续活动,并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4. 情境性:让更多同伴一起参与专业学习,这有助于识别教师工作面临的困惑,捕捉教师的真实需求,贴近教师的工作经验,帮助教师实践落地学习的内容,让教师在一个积极互助的氛围中学习,形成团体动力,克服困难。
围绕这四个特征,国内有没有一所学校做出样板来呢?
有的,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薛法根团队,就在这一领域做了长达八年的深度探索。
薛法根校长求贤若渴,曾为了留住一名骨干,不惜在吴江区教育局分管人事的局长面前“拍桌子”,以“离职”为要挟。为了解决被“人才”卡脖子的深层危机,薛法根团队卧薪尝胆,立足校情,探索出了一套“智慧型教师的成长攻略”,一套简明扼要的方法论,也就是本文要阐述的“七个小锦囊”。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培养和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自我发展就需要有效的学习,需要老师愿意学,学校要帮助他解决“动机”和“动力”问题,改变心智模式。
所谓“心智模式”,是深植在人们心中关于自我、他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或故事,也就是思维及行为习惯,它深受定势思维和已有知识的制约,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
为此,盛泽实小提出了一个办学愿景——
培养秀外慧中的儿童,成就受人尊敬的教师
创造让人智慧的教育,建设令人向往的学校
通过这一愿景,学校希望形成新的价值评判,让每一位勤恳做事的老师,都能够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盛泽实小一位中年教师,没有任何荣誉,但是班级管理得非常好。学校也不给他压力,只希望他每年拿出几个小妙招给新老师就行。为了发现更多老师的闪光点,校级领导每年都会定期跟大家聊天,推心置腹,帮老师寻找生长点。
受人尊敬,理应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整个社会都应该提倡用一种长久的、超越功利的反馈机制去激励教师。唯其如此,教师才可能保持仁爱和进取之心,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
传统的教师研训一般是集中听讲座。当然听讲座也并非一无是处,很多骨干教师就是听讲座听出来的。不过,动起来,在“做中学”的好处更为明显,它是因需而学,涉及真实的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更对年轻教师的胃口,也不失为一种智慧,苏派教育本就有一种精而不拘、活实兼重的人文底蕴。
围绕“做中学”,盛泽实小形成了一套“三”字经,教师的四个“新基本功”:
一课“三”磨;
一题“三”讲;
一书“三”读;
一文“三”改。
● 一课“三”磨
作为老师,首先要上好课。上好课的关键,是实现从思想理论向教学实践,教学范式向心智模式,教育技术向教学艺术的转变。要实现三个转变,就得磨课。
“一课三磨”,是指老师通过集体研修,一磨教材解读,二磨活动设计,三磨教学重构,将日常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做得更有系统性,更有专业范儿。
磨课现场
盛泽实小的老师,都经历过“一课三磨”。
吴婷婷,第一次上讲台时,自认为基本功扎实,专业过硬,备课充分,不料一上台就乱了分寸。在之后的磨课环节,观课老师纷纷提出意见,吴婷婷记了几大页。整理意见后她意识到,一名老师,除了具备显性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通识性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除了显性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还应注重发展教育管理、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等。
吴婷婷
刘冬亚老师讲授《云房子》一文时,对“玩耍”一词从古代文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大伙儿在磨课中提醒她:“二年级孩子搞不懂文言文,你要从受众角度考虑。”于是刘冬亚意识到,备课就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尤其注意适龄性,避免无用自嗨。
刘冬亚
范建健老师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前参与磨课,大家从林冲的“四逼三让”等细节着手,对人物性格刻画进行品读。这让范建健老师认识到:“《水浒传》在打斗场景下面,是细腻的文辞表达,是作者对人性的理解。面对经典桥段,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探究下去,都能挖出汩汩泉水。”
范建健
通过“一课三磨”,青年老师获得了专业进步和心灵跃升,从羞赧走向欢欣,从生涩走向成熟,从凝重走向轻盈。骨干教师也在一轮轮参与磨课的碰撞中,反躬自省,重拾初心。
● 一题“三”讲
“一题三讲”,就是老师们把日常问题立项形成课题,两年讲三次,讲研究学习的过程,把问题的本质说清楚,把解决的路径说透彻,把解决的程度说明白。
“一题三讲”的好处很明显。
一是讲出专业自信。现在,老师们习惯了在各种场合侃侃而谈,不怯场。学校有一个“杏坛论语”,大家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训练演说能力,提升思考段位。
二是讲出文化共识。一个话题,多人讲述,它既培养了老师的思辨能力,形成团队凝聚力,也让那些朴素的真理越辨越明,滋润着大家的心灵。
● 一书“三”读
一名青年教师,如果读了几本关键的经典书籍,就可能与同龄人拉开差距。薛法根胸藏诸多经典,却几乎不给老师开书单,根本原因在于大家没时间读。
基于这种现实,学校提倡“实用型”阅读,一本厚厚的理论专著,在老师眼中就是一本工具书,一本《新华字典》而已。在集团校,如果不能解决具体问题,就算你天天啃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也是“耍流氓”——这是把江苏人的“活实兼用”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实用主义,给教师成长指明了方向。你想认识教育的问题,可以读《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你想认识课堂的本质,可以读《学习的本质》《读懂课堂》;你想了解什么是儿童观,可以读《儿童立场》……
当你“想”的时候,这本书的轮廓才映入眼帘,让你产生渴望。而且书不在多,重在精读。如果每年精读一本书,一书多读,工作三十年就能读透三十本,那这个人就非常厉害了。
● 一文“三”改
老师动笔的机会很多,写论文、写教案、写材料等,每天都有这样的动作,不过将文章写得通透的不多。很多老师不会讲故事,做了很多事,培养了很多孩子,但总结不出来,干巴巴那么几条。
好老师就应该讲出好故事。怎么办?一文三改,一文多改。
一改:写完自己先改,之后小组讨论修改;
二改:学校的教育科研部门辅导修改;
三改:邀请教育媒体人士修改。
-
加入“读书社团”,通过共读共享去获得灵感,形成对班级管理的主见;
-
加入“写作社团”,通过写作让教育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对班级管理有了系统认知;
-
加入“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团队”,为孩子们制订主题讲座,给家长传授家教经验并做相应评价,改进家长课程内容;
-
加入“伙伴德育研究团队”
-
加入“女童保护团队”……
本文章中的图片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嫌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