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位置 : 首页 > 详情

杨树军:热衷应试教育的人,读书时多半是“学渣”

浏览次数:8 时间:2021-07-14 来源:微信公众号-校长传媒

Image


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起来,“学渣”们的学生时代就是被考试反复暴击的断代史,分数就是他们心里永远无法满足的痛点。从心理学角度看,考试成了他们一个无法完成的事件。就像原生家庭一样,童年的某种缺失会导致他一生的求取。崇拜考试算是我们的国情,但我们都不希望下一代只会考试,那些看起来非常享受考试的人是在表达什么呢?每年中高考来临的时候,在某些神奇的校园里,油腻的大叔穿上了鲜艳的红色旗袍如临大敌,校门口分不清是女教师还是家长的女人神情紧张地抓着挂有香蕉的甘蔗……让人误以为穿越到了东非丛林某个原始部落。我们成年后的所有执念都是在追忆童年,那些当年被考试折磨过的人一定会去找补曾经的挫败感。你发现妈妈偷看了你的日记,长大后你多半也会偷看你孩子的——将心比心,今天这些孩子将来成为老师后也会继续折磨他们的学生。身处怪圈中的我们都是代价的一部分。当越来越多的应试教育失败者进入学校时,那里的考试分数一定会被置于更神圣的位置。考试分数肯定更便于筛选,问题是这种方式筛出来的人并不是大学真正想要的,也不是我们社会最需要的。那些热衷考试的人,一方面看不懂、也不知道还有其它指标可以评价一个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机会去体验比分数更震撼的触动——来自灵魂深处的拨动。应试教育泛滥肯定不是你我的错,但推波助澜者似乎还有更深层的心理诉求。高三男老师不穿红色旗袍助考会丢掉这份工作吗?一切为了分数的价值,已经属于低智商级别了,这里不是嘉年华,全体教师穿旗袍则将考试演变成了一场妖术展演。我们迥异于平常道德说教的形象等同于表演造假——在这场“全民声援”的高考运动中,孩子们背负的是越来越沉重的十字架。每年一次的高考成了一次社会总动员,教育、公安、交通、消防、供电、卫生几乎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参与了进来,它似乎是在告诉我们:高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理论上说,只要学校想要,他就可以获得某个荣誉。换句话说,学校每一项成绩的获得都是有成本和代价的——至少一所学校的所谓成绩不应该是“拼搏”出来的。拼搏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我们活着不是为了拼搏——一个有钱人决定享受人生的时候,一些穷人在批评他为什么不去赚钱。你靠压榨教师及学生,得到了一个光鲜的东西,这既不道德,也没有意义。

我们“鼓励”幼儿园的孩子去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内容,我们以把学生培养成“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考试专家而骄傲。我们早已知道长时间紧张地学习会给身体带来实质伤害,一个人长时间的思维,尤其是机械性记忆,一定会带来身体机能的下降——起跑线仅仅是人为的设定,如果连终点都见不到,要起跑线何用?可以确认的是,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导致的是整个民族创造力的丧失……这样的大是大非、事关全局的问题不应该有更多人去关注吗?我们学校教育目标的虚假性则表现为道德与价值的全面丧失。地沟油也是油,添加三聚氰胺的牛奶也是奶,乃至日渐露骨的浮夸与戾气跟我们热衷的应试教育有什么关系?大部分热衷应试的人,他们在读书时却是“学渣”。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为童年的不满足感买单——我们总想考更高的分数,这来源于我们学生时代的创伤……,正如全国人民热衷于美食正是基于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饥饿感——放眼身边,每个人都以“吃货”为荣,几乎每个电视台都在做美食节目。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授,还包括对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以及对灵魂的启迪。那些能够看得见的、能够被检测的都是会被遗忘的,我们花大量时间记住的那些知识就像一个精美的石膏人,它由无数个虚假的东西拼凑而成,看起来很完美,但它没有生命力。

学校应该有自己的信仰,教育是一项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教师的努力,将新的一代人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及与人交往。学校的使命就是用更空灵、也更美好的东西为孩子的生命打底,如果心里只装着作业和考试,他们将来的日子注定会很难熬。这是一个一直在被诅咒的领域,我们深陷其中看不见希望,同时又凭借本能对它产生依赖,让我们觉得那就是全世界。正在逼近的灾难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是我们共同创造了它——要么为它增砖添瓦,要么以沉默表达认同!


本文章中的图片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嫌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删除。

电话:18170051578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 08:30 - 17:00

Copyright © 2015-2021 Jtyhj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7012273号-1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190号 江西多宝格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赣ICP备17012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