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可能都会存在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我们小时候被骂被打,都没心理问题,现在的孩子稍微批评两句就不行?而且,孩子被批评后,瞪眼、顶嘴、发脾气都还算小事,有的甚至会一时想不开,做出遗憾终生的事:10岁女孩因成绩差被批评后欲跳楼;
广东一中学生因在校受到批评,回家后想不开选择跳楼;
14岁少年遭父亲批评,第二天被发现在井中溺亡;
在这些令人心痛的新闻背后,我们也看见了孩子们脆弱的内心,连死都不怕的他们,为什么能轻易被几句批评击垮?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独子,但是在过去,一个家庭可能有3、4个孩子,甚至更多。更何况,现在很多家庭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齐上阵,这么多长辈只照顾1-2个孩子,如此算来,说现在的孩子是家中的大熊猫可一点不为过。
可反过来想,这样每个孩子受到的关注自然也比过去的孩子多的多,一次考试成绩,一件生活上的小事都能成为全家关注的重点。再加上孩子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变好了,可内心真正的想法却很少跟家长诉说。两者结合就导致现在的孩子:压力越来越大,但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小。
而且在家长们看来:既然我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那他一定不能辜负我的期望。但是换位思考,假如在工作中,领导提供了资源、人力给你,可最后的工作结果依然不理想,结论是你的个人能力不行,那这种压力、挫败感可想而知。所以,家长们的“高期望”和“过度关注”导致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脆弱。因此,想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充满阳光,我们可能从两方面入手:适当减低期待值,帮助孩子疏散压力;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增加心理承受能力。
父母要做孩子的通风口
前段时间,北京市抽调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你对父母的态度”一项中:超过半数的孩子极其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
从抽调结果看,父母的一片苦心似乎没有被孩子认可,甚至让孩子厌恶,这无疑和亲子间的相处方式有关。我们常说父母和孩子要做朋友,但很多时候,父母跟孩子的相处却是令人窒息的。比如,当孩子考试没考好,他自身心情已经处于一种低落的状态,父母这时继续抓着“分数”不放,孩子会更受打击。
除了考试,孩子在生活中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当一个又一个瓶颈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势必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压力。父母这时候需要扮演的角色就不应该是“领导者”,而是“倾听者”。这两者最大的不同是领导者会用生硬的语言指导孩子,甚至带有嘲讽意味,而倾听者是以尊重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事。当孩子有压力无处排解时,他们需要的是渡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而不是被迫接受父母的大道理。
正如《非暴力沟通》一书写道:倾听往往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当孩子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父母们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孩子的心事,让他低落的心情有一个通风口。之后再给予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帮助孩子渡过难关。除了倾听,当我们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或者与往常不一样时,可以带孩子出去运动,散步,转化心情。
法国医学家蒂素说过: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排解负面情绪,这样积极情绪才会越来越多,从而让孩子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
适当的受挫,让孩子学会坚强
在生活中,孩子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有的父母爱子心切,会立刻上去帮他,其实这并不利于孩子成长。作为家长,我们致力于教孩子怎么成功,却常常忘了教他们如何面对失败。
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因为一点小事不如意,就发脾气;因为一点小挫折,就对生活失去兴趣;因为一两句批评,就对自己失去信心。
显然,这种思想会让孩子无法面对人生路上更多的大风大浪。当然,挫折教育绝不等同于打击教育,刻意制造出来的“挫折”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就像节目《少年说》中的一位女孩,在妈妈长期的打击下,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给孩子制造挫折,因为生活中孩子自然会面临无数的小挑战。第一次自己洗澡、第一次自己出门买东西、第一次洗衣服,在孩子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麻烦。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就算他们第一次失败了,还可以让他们尝试第二次、第三次……同时,当孩子失败了,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或者打击否定他。而是在情感上先给予支持,感同身受地表达对孩子此刻心情的理解,之后和孩子一起想解决办法,如果暂时解决不了,也要鼓励他用积极地心态再次尝试。
除了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失败,我们也要让孩子知道: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它只是一件事的结果,我们审视的重点应该是做这件事的过程。相反,如果在生活中,我们一直向孩子传输“失败是令人憎恶的”的这种思想,会让孩子对失败产生恐惧。这将导致孩子不敢尝试新事物,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越来越差。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孩子们在不同时代下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正如陈默教授所说:现在的孩子,比任何一代更需要话语权。因此,教育孩子的方式也需要及时更新,不能用我们固有的想法去看待孩子,但不管是哪种教育方式,本质都是多一点理解。
本文章中的图片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嫌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