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位置 : 首页 > 详情

中国教育报:2020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关键词

浏览次数:2 时间:2021-01-18

安道教育一体机

2020年对教育信息化界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催生和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生态,信息化对教育的深刻影响从“遭遇战”变成了“持久战”。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学波与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柏昌对“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大关键词”进行了深度分析和点评。

01 在线教育抗疫

事件回顾:

2020年初,教育部启动“停课不停学”工作,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通过电视空中课堂保障没有网络或网速较慢地区学生的居家学习,以信息化有效支撑了近3亿师生的在线教学。

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弹性教学手册——中国“停课不停学”的经验》,为世界各国在线教学提供了中国方案。

专家点评:

“战疫”成功为在线教育的大面积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也激发了学术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

无论如何,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但实现常态化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亟待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02 三个课堂与扶贫攻坚

事件回顾:

3月3日,教育部印发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应用,旨在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发展。

11月10日,全国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教研活动暨教育信息化与学科创新融合智慧课堂研讨活动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举办。

专家点评:

“三个课堂”即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和助推教育现代化。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三个课堂”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的教育精准扶贫,探索了一条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2021年将是“三个课堂”等政策持续落地的一年,同时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将会持续发挥其效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深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服务方式,为深入推动教育扶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03 教育APP治理

事件回顾:

5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2020年第一批)》。截至12月21日,共发布七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其中有相当一批为教育APP。

专家点评:

教育APP通常会明确要求获取用户的信息,也必然记录学习过程和结果信息。

但这些信息却成为教育APP营运商或其合作伙伴推销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来源。企业对于APP收费功能的界限模糊,缺少规范性的要求,且违规后的惩罚标准也不明确或缺少震慑力,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

04 人工智能+教育

事件回顾:

5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启动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旨在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智库研究的新高峰,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示范。

11月20-21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暨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场推进会,会上总结了近年来各地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成果,分析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下一步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破解教师队伍建设突出问题、全面深化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改革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12月7-8日,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举行,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全力实施2030年教育议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专家点评:

与在线教育一样,“人工智能+教育”是20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另一条主线。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存在技术瓶颈,缺少成熟的高技术产品和应用案例,而且在安全、隐私、公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境。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都离不开大量高水平人才的参与。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承担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发展前景可期。

05 在线一流本科课程

事件回顾:

11月24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共计5118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87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28门,线下一流课程146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68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84门。

专家点评:

一流本科课程也被俗称为“金课”。在首批国家级五类“金课”中,与教育信息化直接相关的有三大类: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合计3471门,约占68%。

随着在线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将占据更大比重,成为“金课”遴选的重头戏。

作为一流高校建设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各所学校也必将加大力度支持一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一流课程也将成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一个重要杠杆。

06 开放大学综合改革

事件回顾:

9月2日,教育部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提出经过5年左右时间,通过改革和优化开放教育办学体制机制,解决定位不清晰、体系不健全、质量不高等问题,使国家开放大学成为我国终身教育、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和技能社会的有力支撑。

专家点评:

未来,作为一个整体,开放大学也必然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学习型社会向社区末端延伸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07 智慧教育示范区

事件回顾:

10月19日,中央电化教育馆发布通知,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小学阶段)名单,全国共有33所小学入围。

10月29日,教育部科技司印发《关于2020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计划遴选若干地区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支撑服务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专家点评:

以“试验—推广”模式开展实验区建设有利于积累区域推进经验,是逐步推广教育信息化先进理念、模式和技术的稳妥方式。

教育部层面对若干实践共同体(校)、实验区的遴选,有利于凸显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也有利于彰显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未来一年,以实践共同体和实验区形式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依然会是一个重要途径,为教育信息化走完“最后一公里”积累更为丰富的资源,探索更加成熟的经验。

08 信息化专家智库

事件回顾:

5月27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换届。

12月10日,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公示,设立了信息化教学指导专委会,设置了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学指导专委会、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等与信息化教学紧密相关的专家组织。

专家点评: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专业过硬、能力出众的专家队伍,为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路径出谋划策。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家组织或智库,加强统筹和协商,是优化国家和地方教育信息化发展布局的重要依托。

09 学评融合与慕课

事件回顾: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12月9-11日,世界慕课大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同时进行线上直播。会议主旨报告中分享了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的实践、创新与探索。

专家点评:

实践创新的根源在于理念创新,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核心,才能有利于学与教方式的变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地。

任何新技术的教育应用,都需要建立在全人类发展基础之上,因此关于认知发展的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规律(如脑科学),以及人与技术、社会的外部互动关系问题,依然是不可忽视且必须加强的基础理论研究。

010 产教融合的智能教育

事件回顾:

12月11日,第三届智能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12月19日,第五届教育信息化产业创新驱动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旨在赋能产教融合,培养高质量人才。

专家点评:

在在线教育“抗疫”期间,大量企业研发的在线教育平台、APP和网络学习资源,为优质在线教育资源的供给提供了重要补充,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用的紧密协同,从而塑造教育信息化新的发展格局。

然而,目前的在线教学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从娱乐平台或会议平台直接变身为教学平台,缺少教学和课堂的改造。

未来,在线教学“课堂空间在场感”的塑造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需要产教融合共同做出富有创新性的设计,以确保师生能够做到真正“在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基于裸眼3D、全息投影技术、5G、虚拟现实等技术营造的全息虚拟课堂将会进一步激发教育者对空间感、存在感的需要;更为成熟的智能教学、伴学平台和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也有待推陈出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2日第3版 版名:信息化)

电话:18170051578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 08:30 - 17:00

Copyright © 2015-2021 Jtyhj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7012273号-1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190号 江西多宝格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赣ICP备17012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