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位置 : 首页 > 详情

为什么大城市妈妈们的更加焦虑!

浏览次数:15 时间:2021-08-09 来源:腾讯网

「不要救我,我太累了!」

    前不久,一名女子深夜跳河轻生。而轻生的起因,竟然是因为孩子的作业。这位刘女士在家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和孩子起了冲突,一气之下,选择了跳河。

    有网友说,辅导作业估也许只是一个导火索,现代女性既要担负养家的重担,还要兼顾家务、照顾孩子、照顾父母,随时随刻化身成厨娘、护士、老师、玩伴…压力可以产生动力,但焦虑是一种不健康的压力,只会让人越来越透不过气。身负多重压力,遇到一个心理素质不够过硬的妈妈,真是随时有崩溃的可能。强有力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妈妈的必需品。

    粉丝Jimmy妈妈是职场达人,也为儿子的教育问题煞费苦心。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她给儿子报了6个培训班。小孩一周上课忙,家长到处接送奔波更累,Jimmy却乐在其中。她认为,为孩子设置“起跑线”,大多数家长都在这么做,“不是我在逼着孩子,是这个大环境在逼着每个父母”。望子成龙,是存在于妈妈们身上的普遍焦虑源。除了对孩子本身学习和成长的焦虑,妈妈们更大的焦虑,是更为激烈的升学问题。这背后牵涉到许许多多的现实因素,譬如不得不考虑买一套价值不菲甚至完全超出自身能力的学区房,或是拿出一笔择校费,去换一个入学资格。网友毛毛也面临一样的问题,“一番努力后,孩子还是没上很理想的小学,但我和他爸爸,每天陪着他看两小时书,培养他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后来证明,儿子一点不亚于市里顶尖学校的学生。去年,他在全省小学生数学竞赛中拿了一等奖。毛毛说,真正好的教育更多应该是要靠父母来完成,毕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才是影响其成长最关键的因素。

    学区房玩完了,并非优质教育资源就一定能得到公平分配,更不意味着就能实现因材施教。家长们似乎更焦虑了!因为我家S同学明年小升初,这个就近入学、随机抽签的政策,让所有付出巨大努力的家长变得六神无主。

有门路的进了相对较好的公立学校,没门路的就只能在好的民办学校中抽签,纯粹碰运气。没有门路又运气不好的,就等着被统筹到附近公立学校。

    因此,很多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父母,可能会等疫情过后,让小孩继续选择出国读书。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让小学就近入学,公平教育资源,大幅减轻小学学习负担,这是非常正确的方向,关键在于确保本地区的中小学校都能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现在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城市的公立学校教师职位对许多年轻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情况下,应该尽快补齐教堂力量薄弱学校的短板。S爸因为这几年做冰心作文奖赛事组织,一直在和学校打交道,深知好学校与差学校,优质教师与平庸教师的天壤之别。

    为了我们的孩子,请这些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城市教育部门,真正为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配置起优质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给非重点学校充实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这才是对国家、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去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内容极为丰富,我曾经专门进行过解读。

    我最担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小学校都能为小孩提供优质教育,导致好的苗子被浪费,这不但是国家的损失,更是优秀小孩及其家长的最大损失,但愿我是杞人忧天。这次义务教育改革真的是影响深远!希望每个幼升小、小升初的父母,都能放心焦虑,坦然面对现实,为小孩做最好的选择。身在其中,说宽心不容易!中国的教育怎么了?一二线城市大部分家长在面对以上问题时一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北京上海占有了太多的高考名额,所以二线城市的小孩苦。这是大部分二线城市家长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候的答案。既然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也买不起北京的学区房了,那买北京的学区房到底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一线城市家长的疑问。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是不是真的是体制问题?要想回答,说简单也简单,说到底就是个供需问题,通过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搞清楚。供方是每年大学招生人数,以及为了上大学就必须上的普通高中招生人数。需方是希望上大学以及为上大学就必须上普通高中的人数。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6.7万人,在学研究生198.1万人,毕业生56.4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在校生2695.8万人,毕业生704.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48]招生593.3万人,在校生1599.1万人,毕业生533.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02.9万人,在校生2366.6万人,毕业生792.4万人。初中招生1487.2万人,在校生4329.4万人,毕业生1423.9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52.5万人,在校生9913.0万人,毕业生1507.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9.2万人,在校生49.2万人,毕业生5.9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413.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

看这个数据你就会发现,小学到初中录取率几乎100%(义务教育),高中到大学录取率也在90%以上(大学扩招)。最低的就是初中到普通高中的录取率上。初中年毕业人数1423.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02.9万人,录取比例是56.4%。

    往年的数据看上去,北京的高中录取比率高一些,但高得也不离谱,比起最为二线城市家长诟病的北京的高考一本录取率而言,和二线城市相比差别并不大。江苏省内部南京的普通高中录取率和全省比基本没差别,很公平是不是?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问题就在供需的“需”上面。众所周知,改开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地区间不平衡在扩大。沿海省份和内地省份之间,城乡之间,省内省会市和非省会市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深刻的体现在人才和钱财方面。

    人才方面,根据调查,北大清华每年毕业留在北京的学生人数有6,7000人,985高校本硕博毕业后选择去北京的有5,6万人,这还不算211和海归后希望去北京工作的人(每年12万人)。光985加海归选择去北京的人数,就已经超过北京每年普通高中录取人数2倍了。

    北京每年一本录取人数也只有一万多人,清北录取人数也只有6、700人。上海的复旦、交大、同济更为夸张,每年毕业生选择留在上海的高达80%以上。

    收入方面,年12万收入以上报税人数,北京上海都分别达到了城市人口的8%以上,广州和深圳则达到了4%以上。南京杭州苏州厦门等强二线城市达到了2%以上。大部分非省会非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收入人群,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省会的人多。

    高知识、高收入、高资产人群组建的家庭主要聚集在国内一二线城市。这些家庭对于教育的认可度,远超过非一二线城市。身处这些城市的父母,希望子女上高中(而不是上职校)上大学(尤其上重点大学)的意愿最为强烈。对他们而言,子女上高中上大学是必需品,而不是过去他们读书那个年代的奢侈品。他们自身的学历和财富也远高于其他城市的父母,但是国内教育体制确并不倾向于一二线城市。

    大学录取名额是根据人口等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确定的,到现在有改动但并不大,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有大量名额。问题就出在这里:高中录取率则基本根据当地人口而非经济发展情况而定。这里面有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就是中国的大学开始不包分配。之前大学毕业生由政府进行分配安排。从1998年开始到2000年,中国大学逐步废除了毕业生分配制度。在包分配时代,基本能保证毕业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从而解决人才均衡性的问题。

    包分配结束后,大学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大部分选择了去一二线城市。自主选择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子女多数诞生在2000年之后,上学则要到2006年之后,就在这之后,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的K12教育进入到激烈竞争的时代。

    这一批聚集在一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聚集了全国80%以上的重点大学毕业生,70%以上的同等年纪的家庭的家庭财富,但只享有不到20%的教育资源(以高中录取人数预估)。一二线城市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竞争是激烈并且残酷的,而且是内部的PK。就像一个笑话所说的那样,两个人被老虎追。其中一个说哥们我们再跑也跑不过老虎啊,另一个说我不用跑过老虎,我只用跑过你就行。

   如果教育资源在供给侧没有改革,那么一二线城市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竞争就是个零和游戏。最终会达到一个多激烈的程度呢?在普遍重视教育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教辅产业在非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发展到占国家GDP的5%。

    香港甚至出现了20多岁就有年薪8000万港币的名师。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内部,激烈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质资源进一步集中。北京集中在东城西城海淀和部分朝阳区的局面,其他区高考最高分也达不到清北的录取线。南京则集中在鼓楼和玄武。其他区的前十名甚至可能都达不到一本线。

    单纯的看录取率已经意义不大。传统意义:录取率=录取人数/报考人数,真实的录取率=录取人数/有能力录取的人数,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北京表面上高考和中考录取率都最高,但却是竞争最激烈压力最大的地区的原因。

    北京海淀区的牛娃大部分来自父母是双985硕士以上,年人均课外辅导费用10万以上,并且有专职妈妈带娃的条件的家庭。不然,很多人以为北京上海高校名额多,教育就轻松?恰恰相反,实际上,北京上海妈妈们的焦虑远甚于其他二三线城市。




本文章中的图片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嫌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删除。

电话:18170051578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 08:30 - 17:00

Copyright © 2015-2021 Jtyhj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7012273号-1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190号 江西多宝格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赣ICP备17012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