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双减”政策对在教育行业引起一场地震,校外培训机构、老师个人补课都在打击的范围之内。无论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老师,还是培训机构老师,都感受到不少的冲击。
据悉,该举措旨最大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名十八线小县城的初中老师,不禁产生疑问,不让学生补课真的能让教育更公平吗?需求是被“骗”出来的吗在“双减”政策一出来,就有公众号将教育竞赛、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的矛头指向境外资本所支持的教培机构向家长贩卖焦虑,指向胁迫、威胁学生假期补课的老师。然而,真的有这样一个假想的敌人吗?
如果家长的焦虑是被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广告给激发出来的,像竞争激烈的北上广深这样一线城市父母被裹挟能够理解,可为什么远在十八线小城市的父母,从来没看到过什么广告牌,也一样焦虑呢?如果这个需求是被某些品德不端老师胁迫的,上课的内容不讲,逼得家长不得不补课,那为什么补课潮流如同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总不能全国各地都有这么多衣冠禽兽吧。
总有刁民想害朕的受害者思维,简单粗暴,极易理解一件陌生、不能接受的事情。但,这并非真相。教育焦虑真实的来源,有两个。第一,只有50%的人能上普通高中,这一竞争压力远超高考的本科率,中考才是最难的选拔考试。而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差距明显,让大多数家长拼着命把孩子往大学里送。
试问,有哪个家长,会把有可能上大学的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去呢?第二,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区别很大,小县城和大城市差距很大。换句话说,不是补课促使教育不公平了,而是不公平的教育激发了补课。
有很多人总喜欢采用电影院的例子,当第一个补课的人站起来后,其他被遮挡住的人也都纷纷站起来了。
这个例子有两个漏洞,一是大家本来就不是平起平坐,甚至一开始就是前高后低,北京四大附中任何一个老师都是其他地区仰望的存在;二是,别人补课怎么就成了自己要补课的必要条件了呢,怎么就干扰到自己学习了呢?难道,别人补课会影响你在学校上课吗?
哪些人需要补课
有人说,没有人是通过补课考上清华北大的,补课除了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有什么价值。能说这话的人,一定是没有孩子,没有从事过一线教育的人。最不需要补课的人,就是优生,这些学生对老师都不挑,好老师、坏老师都能学好。通常是你讲上句,就能悟到下句。可优生,一个50多人的班级,最多也就那么四五个。若是把教育比喻成长跑,十几年的奔跑,能够一直不掉队、没有任何状况的运动员实在是少数。大多数学生,还是普通人。
中等生,是补习的主力。学校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所有学生的课表都是一样的,语文多少节课、数学多少节课、物理多少节课,上课的内容和进度也都是确定的。对中等生来说,有人偏科,尤其是初中生和高中生,处于青少年的阶段,极易产生强烈的好恶。喜欢一个老师,那么学科就学得好;不喜欢一个老师,那个学科就学得差。
有人掉链子,在某一段时间,可能是因为父母吵架、自己早恋等各种原因,有一段时间掉下去了。无论是偏科,还是有部分知识缺失,对中等生来说,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难度就会增大。如果一直状态好的优等生学习难度是1的话,掉下去再想起来的中等生,学习难度可能是5、是10,。
当然,还有一类也是需要补课的群体。那就是差生,这些差生也有好多不想放弃自己,在努力挣扎的人。他们有的上初中,真实水平却停留在小学三四年级,他们上初中的课程痛苦异常。他们的学习难度是最大的,其系数可能是优等生的100倍。
如同电影《垫底辣妹》中描述的那样,对于这类学生最需要其实是像坪田老师那样,从他们刚好不会的地方开始补起,哪怕是高二,从小学四年级学起也不丢人。学校的老师、资源是有限,是无法提供这么多个性化学习方案的,不让补课,对中等生和差生是不公平的。
稀缺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平均主义的底层逻辑很简单,如果大家都没有了,就公平了,就不用抢了。早在《论语》,孔夫子就曾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然而,寡的本身,才是最大的不公平。打击线上教培不让学生上网课,打击线下培训机构不让大班课,阻止教师私下开补习班。但,只要有需求在,生意就一定在。
网上的一个段子,培训机构变为饮品店,教师成为服务员,饮料是“主打产品”,补课是“赠送产品”。这样类似的方式太多了,监管难度也一下子增大了,总不能说规定服务员不得告诉顾客写作业吧。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样只会导致两点,一是价格居高不下,开的如此隐蔽极大地增加机构的获客成本,那么想要覆盖这个成本,就一定要增加客单价;二是教学质量受到挑战,好的课程一定是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筛选出来的,像这样顾客哪里还敢随便选,有就不错了。
另外,这样的打击让网课上不了,让线下的大班课上不了,但是无法禁止去学生家里小班课、一对一的家教课。无疑,这会让价格进一步提升,对富人孩子的影响几乎没有,受伤害还是原本能上大班课和网课的中产阶级。
稀缺,才会导致更大的不公平。美国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曾合著《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就谈到越是稀缺,就越是焦虑,从而陷入“贫穷陷阱中”,而公平将更加远离我们。
在吃这件事,人们对稀缺的恐惧可能更有冲击力。在现代社会,吃饭都不成问题,穷人和富人吃饭差距是在变大还是在变小呢?富人再怎样穷奢极欲,也就只能一日三餐,也就只有一个肚子。而穷人,就我个人经验,吃不起肉的人,几乎没有(目前,超市的猪肉,十四五块钱一斤)。
如果回到饥荒的时代就不一样了。穷人吃树皮、吃土,而特权阶级、富人依旧可以灯红酒绿、酒池肉林。杜甫所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解决,并没有一个大公无私、没有缺点的分配者能够做到。
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解决百姓的吃穿问题,靠的是工业革命,让粮食产量远超消耗量(据业内人士透露,全球粮食产量是消耗量的两倍,而且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让几十块钱的衣物穿十几年都坏不了。
本文章中的图片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嫌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