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面向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吉林大学基于“2+7”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熟经验,打破学科壁垒,拔尖人才试验班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即保研和直博,简称“推免”)不受专业限制,可全校范围内跨专业申请。
“唐敖庆班”包括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命科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个专业方向;
“匡亚明班”包含哲学、考古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4个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班。
唐、匡试验班学生达到培养标准后,可全部申请继续攻读研究生,不受名额限制。
“吕振羽班”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工商管理3个专业。2025年,吉林大学法学(吕振羽班)、工商管理(吕振羽班)首次面向高考招生。
“饶斌班”包含机械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3个专业;
“黄大年班”包含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
“李四光班”包含地质学、地球物理学2个专业;
“白求恩班”包含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科学2个专业;
“徐华清班”包含动物医学1个专业;
“王湘浩班”包含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2个专业。
以上7个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学生达到培养方案有关要求,可全校范围内选择专业申请攻读研究生,不受本科专业限制、不受名额限制。下面对部分专业进行详细介绍。
哲学基地匡亚明班
“匡亚明班”是吉林大学在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涵盖哲学、考古学、理论经济学和中国语言文学。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加强国际化培养,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创新潜力的提升。其中哲学学科于2020年入选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哲学基地匡亚明班2024年计划招生15人,将全部面向高考招生,不再进行校内选拔,每学年实行“动态进出”,保研资格全员覆盖。
哲学基地匡亚明班积极发挥哲学学科优势,推进哲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探究式”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将本科生四年的培养分为“激发理论兴趣”“寻找理论资源”“进行课题研究”三个阶段,构建“宽”“通”“活”开放性课程体系,设置20门特色课程,重点以“三史”“三论”为主体,增加学科前沿课程、学科导论课程、研讨课程、自主课程以及语言文化进阶课程(古希腊语、德语)等新课程体系,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
哲学基地匡亚明班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学资源、丰硕的科研成果、正派的学术风气为坚实基础,助力学生追求和实现“学知中西、会晓古今”的知识目标,“勇于批判、善于创新”的能力目标,“心系国家、胸怀天下”的价值目标。书院设置吉林大学哲学拔尖学生基金项目,实现了拔尖基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融合,以研促学。
考古学基地匡亚明班
“匡亚明班”是吉林大学在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涵盖哲学、考古学、理论经济学和中国语言文学。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加强国际化培养,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创新潜力的提升。其中考古学学科于2021年入选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考古学基地匡亚明班2024年计划招生15人,将全部面向高考招生,不再进行校内选拔,每学年实行“动态进出”,保研资格全员覆盖。
吉林大学考古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前列学科,拥有四部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生物考古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拥有3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古文字研究中心);办有《边疆考古研究》(CSSCI来源集刊)、《Asian Archaeology》两种学术期刊,拥有由6个教学系、21支教研团队的“老、中、青、新”师资队伍,在国内同类高校中规模排在前列。
学院大力推行“素质考试”,加深考古思政、加强考古伦理教育,推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基本考核和深入考核相结合,推行过程式考核方法,注重测试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吉大考古以田野考古发掘需求为引领,建立跨领域融合机制,利用文理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多学科、多角度交叉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吉大考古新文科教学模式。50余年来一直倾力建设实践教学,孜孜以求探索校地联合路径,不断革新实习实训理念,在2020年建成了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吉大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2022年,“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以吉大考古山西夏县基地为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明确多学科交叉理念,不断更新普及新技术新手段,将数字化、机械化等多种技术手段引入考古教学平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竞争能力的人才。
理论经济学基地匡亚明班
“匡亚明班”是吉林大学在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涵盖理论经济学、哲学、考古学和中国语言文学。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加强国际化培养,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创新潜力的提升。
一、理论经济学基地匡亚明班的办学渊源理论经济学专业于2021年成功入选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理论经济学基地匡亚明班2024年招生计划15人,将全部面向高考招生,注重名师引领、过程培养,实行动态进出,保研资格全员覆盖。
理论经济学是吉林大学传统优势学科,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46年吉林大学前身东北行政学院建校之初。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政治经济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全国首批设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理论经济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跻身国内一流经济学阵列。
二、理论经济学基地匡亚明班的师资团队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关梦觉、张维达、池元吉教授等在经济学领域毕生耕耘,为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等组成的师资团队。也有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学成归来的中青年学者,担任匡亚明班学生的学术导师。
三、理论经济学基地匡亚明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1998年获批)、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建设点(2007年获批)、教育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获批)以及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四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别于2019年、2020年、2021年获批),通过精品课程和品牌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改革等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形成了理论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吉大特色。一是推行“四位一体”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理论学习+实践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学术引领,注重基础培养+国际化视野等;二是构建本科生“两制四化”,实行学业班主任和学术导师制,加强个性化、特色化、小班化、国际化培养;三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指示精神,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的经济学科课程体系。
四、理论经济学基地匡亚明班的办学亮点在学业上,鼓励从“先行一步”到“小步快跑”,设立单独的培养方案、动态机制等,凝聚学院内部优质教学资源,确保学生学得好、学得优;鼓励学生自设学习目标、学习方向,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在科研上,推动从“耳熏目染”到独立思考,通过举办各类讲座、科研活动,不断熏陶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感知力,沉浸式体验经济学的学科魅力。
在综合素质上,强调以思政培养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培养“书呆子”,注重“德”行和智慧的统一。
在培养体系上,以国际化视野培育基础学科人才,通过常态化的午餐会、座谈会等一对一交流渠道,为学生打造个性化、专业化的“一人一策”培养。
五、理论经济学基地匡亚明班的办学成效和方向为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学院拓展交流渠道。近三年累计派出160余名本科生赴国(境)外学习研修和交流,涵盖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覆盖包括斯坦福大学、罗格斯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亚⼤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早稻田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一桥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关西学院大学等优质合作伙伴。
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基地匡亚明班秉承“兼容并举,经世济民”的理念,建设国内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阵地和理论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培育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深谙中国国情、兼具国际视野、富有创新品质的理论经济学拔尖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撑。
中国语言文学基地匡亚明班
“匡亚明班”是吉林大学在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涵盖哲学、考古学、理论经济学和中国语言文学。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加强国际化培养,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创新潜力的提升。
中国语言文学基地于2021年入选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基地匡亚明班2024年计划招生15人,将全部面向高考招生,不再进行校内选拔,每学年实行“动态进出”,保研资格全员覆盖。
吉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创建于1952年,著名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杨振声、冯文炳(废名)、张松如(公木)、蒋善国等先生曾长期在学科执教,为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吉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拥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
中国语言文学基地匡亚明班具备优质精专的师资队伍,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担任基地首席专家,由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等组成培养团队,并担任匡亚明班学生的学术导师。
中国语言文学基地匡亚明班在人才培养中,传承吉林大学红色基因,积极发挥中文学科优势,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实践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及实践,将本科教育分为“打牢基础”“催生兴趣”“实践研究”三个阶段,构建“原理性-前沿性”“专业性-交叉性”综合搭配的开放性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跨专业拓展等系统培养课程70余种,其中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特色本研贯通专业课程30种,内容涵盖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向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设置吉林大学拔尖学生基金项目,实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融合,以研促学。
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罗格斯大学、肯塔基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日本西南学院大学、佛教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汉阳大学,乌克兰基辅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二十余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相关学院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国语言文学基地匡亚明班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贯彻“思想与学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行”的育才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心怀家国、情系天下”的价值取向,构建“博古通今、融汇中西”的知识体系,培养“敢于创新、勤于探索”的研究精神,获得“科学批判、理性思考”的素质能力,打造“知己知彼、和而不同”的国际视野,为中国语言文学发展培养领军型人才。
法学吕振羽班
为贯彻国家“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提升学校法学人才培养质量,吉林大学开设法学(吕振羽班)。法学(吕振羽班)旨在培养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法学学科后备力量,为学生成长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法学(吕振羽班)实行小班制,每届学生15-20人,遴选优质生源,实行本研贯通培养,达到培养要求的学生,均可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法学(吕振羽班)选聘包括国家级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在内的一流师资,为学生单独授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工商管理吕振羽班
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家国情怀浓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数字化思维,掌握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数智技术知识,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经济管理领域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本研一体化人才。吉林大学开设工商管理(吕振羽班)。招收选考物理的考生,2025年计划招生15人。
试验班面向高考招生,采用小班制、导师制、本研贯通培养方式,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动态进出。
徐华清班(动物医学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
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聚焦科技前沿,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贯彻实施吉林大学“强农兴农行动”计划,吉林大学将在2024年开设徐华清班(动物医学人才培养试验班)(以下简称“徐华清班”),旨在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徐华清班”2024年计划招收15人,全部面向高考招生。采用本研贯通式、导师制、小班化培养模式,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动态进出,保研资格全覆盖。
吉林大学兽医教育始于1904年(清光绪30年)清政府在河北保定成立的北洋马医学堂,它是中国第一所兽医学校,也是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的发源地。北洋马医学堂的创始人,徐华清(1861-1924)先生,也是北洋军医学堂的首任校长,被誉为“中国军医之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军医、军事兽医人才,是中国近现代兽医教育奠基人,故以“徐华清”冠名。
百廿光阴流转、薪火相传。“徐华清班”开局之年,适逢兽医学科创建120周年之际,吉林大学兽医教育将守正创新,赓续红色血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集中“双一流”建设学科优势与特色,发挥动物医学学院16位国家级领军人才、46位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特聘教授的师资力量,为我国兽医卫生事业发展输送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支撑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
王湘浩试验班(人工智能)
吉林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单位之一,学校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有着非常雄厚的科研积淀和育人基础。1977年,我国杰出的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家、长期担任吉林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的王湘浩院士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智能的研究,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培养“人工智能科学家”和“人工智能卓越工程师”,吉林大学开设王湘浩试验班(人工智能)(以下简称“试验班”),2024年计划招收15人,全部面向高考招生。
试验班发挥吉林大学综合优势,推进学科交叉环境下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ChatGPT、Sora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学术科研和工程实践项目为牵引,鼓励学生开展前沿探索性学习,着重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培养有科研理想、有创新能力、有国际视野、有志于从事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研究的优秀学生。试验班采用本研贯通、导师制、小班化培养模式,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动态进出、保研资格全覆盖。
王湘浩试验班(网络空间安全)
为服务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科技前沿,突出创造能力,助力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高质量发展,吉林大学整合理工法管多学科交叉优势,设立王湘浩试验班(网络空间安全),2024年计划招生15人,全部面向高考招生。采用本研贯通式、导师制、小班化培养模式,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动态进出,保研资格全覆盖。
王湘浩(1915-1993)先生是原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数学系创立者,中国人工智能奠基者。王湘浩试验班继承和发扬王先生严谨求实和富于创新的治学精神,以国家重大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组织双聘院士和10余位国家级领军人才进行授课,由10余位企业总师组成的网络安全技术和管理专家、特殊人才担任兼职导师,培养有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实战能力的网络安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