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强基计划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强基计划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点击:1 2020-11-09

强基计划过去一年,各种声音都有,2021届考生和家长想要深入了解这一政策,我们决定通过5位过来人的亲身经历,给大家一个更加鲜活的认识。

5位通过2020年强基计划的优秀考生,分享自己对于强基计划的思考和备考经验,相信对备战2021年强基计划的考生和家长有一点启发。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需自强——王文景


清华大学


2020年教育部推动实施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强基计划”。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顶尖学校,清华大学毫无疑问的成为了首批试点的36所高校之一。而我们这一届高三生也恰好成为了迎接强基计划的第一批学子。

关于强基计划的实施,教育部很早就有提出,同学们也有所议论;但是真正等到各个高校公布自己的强基计划具体政策还要到2020年5月左右。清华大学于5月7日在公众号中发布了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强基计划的工作也随之开始。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强基计划并非只有成文的报名,考核等工作。其实大学的招生是一项长期计划,尤其是清北两校的招生工作其实从高二已经开始:

第一,大学会举办几次规模比较大的活动(不包括学弟学妹们可能遇到的各种招生组面谈),最典型的当属暑期学校。清北会对接我们学校,分别给我们学校若干参与暑期学校的名额,于是某个晚自习便会出现年纪排名前十几的巨佬挤在年级部排队领面包(名额),按综合排名的名次先后依次选择参加清华还是北大的夏令营,最后一个人虽然没法选择,但是会收到年级主任的祝福:“你只能去清华/北大了。”暑期学校的活动非常丰富,绝对不枉此行,但是该来的考试还是要来的,难度比高考肯定大。包括但不限于暑期学校的各种活动都会给你评级,比如优秀,良好,通过之类,具体对强基有什么作用只能由大学说了算。但是能争取当然更好,还可能会增加招生组对你的关注。

第二,168的学生都知道我们学校有累进制的综合排名制度,会根据学生在若干次考试中的成绩按照不同的权重计算出综合排名。从高二起这个排名就很重要了,到强基报名时会有很大的作用,比如这一届我们学校综合排名前几名的同学就得到了清北的最优政策(后面会提),如果真的走了强基这条路那么最优政策的优势将非常明显。当然这个要求很高,毕竟大概要全校前五名才有这个资格,我高三后期综合排名第9,没有拿到这个优惠(卑微)。不过就算没有最优,排名比较靠前后来肯定还会有帮助的。(同样下面会提)

强基计划的第一轮,也是一切的前提是高考。往年清北通过自主招生给予优秀学生10到60分甚至一本线的降分,使得这些学生在高考中哪怕发生了较大的失误也能够录取,但是强基计划要求公布入围分数线,使得哪怕是最优政策也谈不上绝对保险,因为如果没有入围什么政策都是免谈。因此高考成绩显得更加重要。今年清华大学的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是687分,也算是一个较高的分数,你必须报名了清华大学的强基计划且分数达到687分才有资格入围(当然裸分上线了也就没这事了)。关于备战高考没什么需要在这里强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熟思路。

第二轮是笔试,确定入围后你的挑战首先就是笔试。而这也是上面所说最优政策发挥作用的地方。入围笔试时你会获得一个评级,如果之前拿了最优政策可以免笔试,直接按满分计算(不去考场都行),毕竟笔试难度比高考还是要高不少,有不少题都和竞赛有关,少数题如果没有竞赛了解概念甚至根本无法解答(比如有一道题是问下列物质哪些有反磁性,不知道这个概念只能蒙),当然也有一些接近高考的题目,但是普遍难度肯定是比较大的。也正因此优秀这个评级的笔试满分政策会非常有帮助:满分9分,5分多就算高分,和满分的差距可想而知,实际上相当于入围就保送。不过没有最优政策的我只能去考。关于笔试的准备问题,很惭愧的说我其实做的很不好。高考结束以后确实无所事事,还静不下心来学习(丢人)一直到高考查完分才有所改变。在那之后到笔试之前,我稍微做了一点往年清北的自主招生题,但由于不知道今年考试具体难度如何,其实还是比较盲目的。而且最后从实际效果来看,其实做这些题并不能在短时间提高你做难题的能力,主要目的还是保持一定的熟练度。

因为今年受疫情影响取消了体测,所以面试就是最后一轮考试。今年清华大学的面试题是先给一段时间阅读材料,然后自己演讲以及回答提问。这种考法主要靠随机应变,我高考和笔试分数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面试的不足。最后还是被录取了。

回顾整个历程,强基计划也是又苦又甜的回忆。赶上了国家政策变化的头班车,有幸成为了THU零字班的一员。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我想说,真正经历了高考,才会发现它的变数之大,高考前的每一场模考真的,真的,真的(三遍)都不能代表你的高考成绩。高考实在是一场让人吃惊的考试,希望你们相信自己成为一匹黑马,考上自己满意的学校,甚至超出预期。

我在清华等你来

Come and join us in Tsinghua


强基计划备考心得——陈硕


清华大学


强基计划于今年(2020年)1月公布,5月份大多数学校开启报名。由于强基计划包括的专业大多属于基础科学一类,所以报名的时候要慎重。毕竟录取后不能转专业,即使能上好大学,如果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本科四年也会比较痛苦。我的建议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高校和专业,最好填不服从(万一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就比较惨)。强基录取在所有录取之前,即使不能被录取,也是不影响提前批、一批等的志愿的。

强基计划的报名时间离高考比较近,需要填写和提供的材料很多,但即便是在备考的忙碌状态下,自我介绍和专业申请理由务必要认真填写!强基计划希望招收有志青年,而这些东西是体现你的兴趣、志向的重要材料。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参加面试,面试老师可能会提问填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所以也要保证所言真实。个人认为可以写一写自己的爱好、对强基计划的认同、未来希望发展的方向等等,提交之前也要多仔细检查几遍。

之后就是安心备考,因为强基入围也是要看高考成绩的。高考结束后需要进行估分,参考往年入围分数与名次,如果估分入围且需要参加强基的话,此刻就需要在等成绩出来之前做准备了。这里结合个人经验大致说一下关于理科的准备:在这两周左右,可以做一下往年试题以锻炼手感。如果学过竞赛的可以复习一下,也会有所帮助。我在考试时做数学感觉还能上手,物理直接“暴毙”。有的题目都看不懂……所以关键在于心态,毕竟也不是每个题目都会做才行。

高考成绩公布、入围线公布后,如果你入围了,先恭喜你,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成为你的竞争对手了。据说今年在我省清北入围后去参加校测的人数与录取名额大概比例是2:1到3:1,而华五的学校有好几个甚至都没到1:1,也就意味着参加校测就很有可能被录取。我参加的有笔试和面试,笔试有比较大的区分度,考了数理化三科,180分钟数学30道不定向选择题,物理10道单选题加10道多选题,化学18道不定向选择题。其难易程度于我而言,可以说是全程边写边蒙……但已经坐在战场,哪有不拼的道理,保证心态平稳地应对每一道题,结果不会比预料的差。

之后是面试,因为有保密协议不便透漏,也就提醒一下大家要重视面试!有的学校干脆只有面试,有笔试的学校,事实上大家的高考分数和笔试分数不会有特别大差别,最后合算到百分里面也就是零点几分的差距,但是面试就可以拉开比较大的差距。面试要注意的是你自己要很熟悉你的申请材料,面试的时候不要紧张,思维要敏捷,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参加面试。当然所考察的还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在乎平日积累,中学阶段适当参加活动确实对此大有裨益。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以上就是我个人想要分享的一些干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各位都能取得佳绩。


知己知彼,全力以赴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陈珂楠和陈灏都强调了参加“强基计划”,高考成绩很重要!陈珂楠学姐说:“高考是你入围‘强基计划’的唯一标准,也是你是否被录取的重要依据(占85%),而且‘强基计划’的分数线不低,如今年,清华、北大有些专业要求690分,我报考的人大要求680分。所以,如果大家对‘强基计划’感兴趣的话,一定要努力学习。至于是否参与竞赛,它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过程,而不是雪中送炭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先织好那块‘锦’——高考。”

不能单纯为了升学报“强基计划”

两位学长都提到,“强基计划”是本硕博连读,而且转专业原则上只允许在强基内部专业里转,因为有这样的限制,大家在报考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对该专业是否真的喜欢,否则本硕博连读,未来7-9年都在这个专业里,切忌为了升学报考“强基计划”。

陈珂楠学姐认为,是否参加“强基计划”招生,是一个“艰难而又重要的选择”。特别是文科类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可以说是大家眼中偏冷门的学科,集中在历史学系、哲学系、古汉语系三个系,招的名额非常少,难度非常大。

考试经历及经验分享

因为“强基计划”招生一校一策,不同学校的政策不同,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综合考核有笔试和面试,复旦大学等只有面试,而且每一位考生通过“强基计划”只能报一所大学。因此,两位学长分别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和复旦大学数学专业的“强基计划”考试经历,给大家进行了分享。

陈珂楠:在参加高校组织的综合测试前,首先,要进行心态上的准备,一是如果你拿到“强基计划”的入围券,就说明你已经很厉害了,对自己要有信心;二是高校很有可能会出一些很难的题目,你不会做很正常,因此心态要放平,千万不要“爆炸”。

其次,在高考结束后,要针对性进行知识上的准备。像我第一志愿填哲学、第二志愿填历史,我就去图书馆借了哲学的一些入门书、费孝通的历史著作等来看,也学了各大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也搜了近段时间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怕会考时事观察的问题,又看了一些评论员的文章。

但即使是这样,我拿到中国人民大学的笔试试卷时,差不多有一半题目让我一脸懵。因此,如果你有意向报考文科类的“强基计划”,建议你一定要多积累高中课本以外的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如文字的造字法、文字结构、独体字和合体字等,如什么是公安三袁、桐城派等不在高中语文范围内但很重要的文化常识。

接下来的面试部分,专业性依然很强。面试的形式是6位教授同时面试1位考生,其中历史学教授2位、哲学教授2位、古汉语学教授2位。面试现场会给你6道题,你可以从中抽两道题。在你回答时,教授可能会打断你,追问一些问题。

我记得其中一道题为:“黑格尔把哲学视为傍晚起飞的猫头鹰,马克思把哲学称为高鸣报晓的雄鸡,请问你是怎么理解这两种比喻的。”这需要我们知识面广,平时多涉猎各类书籍。

陈灏: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校考没有笔试,只有面试。面试形式是4位老师对1位学生,时间是15分钟。面试的问题与“三位一体”相比,更偏向专业问题。比如面试中,考官让我叙述微积分中极限的定义等,如果没有读过大学的课程或者不了解数学竞赛的话,这些问题是很难回答出来的。

但遇到这些你不会的问题时,千万不要慌张。尽管是专业问题,你可能不是很了解,教授会给你小提示,可以根据提示逐步回答。

建议有意参加“强基计划”数学专业招生的学弟学妹,提前预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大学课程,多了解数学背景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数学史、数学名人、数学定理等。高中阶段如果没有参加过数学竞赛的学习,需要适当了解相关知识。

另外,“强基计划”中的体育测试不计入总分,但会作为重要参考。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总分与其他考生一样,那体育测试分高则录取,测试项目有体重指数、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等。


志存高远、学会应对忐忑


张璐婧: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录取至物理系



作为强基计划实行第一年的考生,政策的不明确、考核方式的不明确,可以说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我有一定的数学和物理竞赛基础,加上今年明显的高考导向,高三一年将重心几乎全部放在了高考的学习上。
高考后我开始用大把的时间复习物理竞赛和刷历年的博雅领军试题准备校测,最终获得了较满意的校测成绩,与高考成绩加权平均后进入了北大物理系。我认为有一定竞赛基础的同学确实可以考虑“先拼高考,高考后再速成校测”的策略,而没有竞赛基础的同学,最好在高三时进行一定的校测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免因为校测无缘梦校。强基计划对于高考分数和超高考难度能力的要求与博雅领军类似,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专业的限制,这个就仁者见仁,也希望大家能做出理智的选择。
学习生涯中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小组合作的大文理课程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也为更加独立自主的学习奠定基础。高中前两年尝试了很多新鲜事物,比如说数学、物理竞赛、SYPT科创活动、赴法交流,不断跳出舒适圈,丰富自己、探索自己的可能性。我获得了女子数学奥林匹克银牌、数学高联市级二等奖、物理竞赛市级三等奖、SYPT二等奖、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二等奖等奖项。当然,也有很多尝试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失败的,但是“功不唐捐”,每一次努力和尝试都是更新自己的过程,而无数次更新,最终构成了人们所说的“成长”。
如果说高中的前两年属于勇敢的广泛的尝试,那么高三则是为了高考这一终极目标的坚定不移的奋斗。高三有很多关于集体的温暖的回忆,但更多的是作为个人在明晰自己志向后的一个人的战斗。龙应台说:“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复旦附中教会了我独立,让我在不断的尝试中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清晰地认识了自己。高三时大家都脆弱,心电图随着成绩的跌宕起起伏伏。在那些最难过的夜晚,打开“自闭”按钮的我们必须清楚,为了自己,有些关我们只能,也必须咬咬牙过。
我也希望我的高考不是我人生最辉煌的巅峰,以后成为科学人才,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Copyright © 2015-2021 Jtyhj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7012273号-1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190号 江西多宝格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赣ICP备17012273号